n131567

标签: 汉堡港

中国刚刚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结果德国方面突然“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项目合

中国刚刚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结果德国方面突然“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项目合

中国刚刚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结果德国方面突然“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项目合作。这批价值8亿欧元的稀土,本来能撑起德国车企和风电巨头的新能源生产线,如今却因“安全顾虑”被束之高阁。最近汉堡港有点热闹,一批价值8亿欧元的中国稀土刚到港,本以为能解德国车企的燃眉之急,没想到转头就被贴上了"暂停合作"的标签。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货物,每辆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都得用2公斤稀土永磁体,而德国车企每年要消耗的稀土量早就突破了万吨级别。更要命的是,他们83%的稀土都得从中国进口,连剩下那点也得经过中国工厂二次加工才能用,现在却主动把自己的命根子砍断了,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风电项目那边更惨,能源开发商Luxcara放着中国明阳智能的风机不用,非要转投西门子歌美飒的怀抱,理由是担心"远程操控"和"数据泄露"。可明阳智能早就把控制系统设在了德国本土,欧盟中国商会也出来作证说核心数据根本不会流出欧盟,这安全顾虑说白了就是防范中国的借口!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运行数据摆在那儿:中国风机故障率低2%,发电量高3%,单台还便宜18万欧元。按一个风场20台风机算,光初期投入就得多花360万欧元,再加上每年少发的3%电量,二十年运营期下来损失的钱够再建大半个风场了。这还没算德国车企那边,他们库存的稀土只够维持一个半月,新能源汽车电机里30%都是稀土永磁体,80%的磁体直接来自中国,真要是断了供,生产线怕是得停工待产。细究起来,这背后可能藏着本"政策账"。欧盟今年刚出台的《净零工业法案》细则里写得明明白白,新能源项目招标要搞"非价格标准",说白了就是不能只看谁便宜,还得看供应链是不是"够韧性"——这个词翻译过来,差不多就是尽量别用中国货。规则里甚至,规定陆上风电最多只能用三个中国组件,75%的产品得是"非中国产",这就难怪Luxcara要临阵换将了。德国其实也想过靠盟友,就比如澳大利亚,这几年倒是在使劲扩产稀土,政府又是注资又是给政策,可就算一切顺利,他们的产能要形成规模至少也得等三年。更讽刺的是,欧盟自己的报告都承认,在七种净零技术产品上对中国依存度很高,电网技术里的变电站设备依赖度更是超过50%,这种时候搞"去中国化",就像试图把比萨饼上的番茄酱去掉还想要同样的味道一样离谱!现在那批稀土还在港口等着,风电项目的合同换成了本土企业,看起来德国暂时保住了所谓的"安全",只是不知道这份安全的价格标签,最终会由谁来买单。或许过几年再回头看,会发现2025年这场暂停合作的风波,就像当年纠结要不要用华为5G一样,最后还是得回到性价比的原点上来。毕竟能源转型不是请客吃饭,光靠情怀填不满成本窟窿,更转不动风机叶片。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这节奏活像早就算准了要给德国工业喂口救命粮再扇个耳光。毕竟现在德国汽车厂的稀土库存只剩45天的量,大众、宝马的电动车电机生产线就等着这批镨钕合金下锅呢。可谁能想到,经济部的叫停令比海关的卸货单来得还快——前脚稀土刚落地,后脚中企收购多特蒙德Elmos芯片厂的8500万欧元交易就被紧急刹车,时间差精确到能让默茨在飞机上刷到新闻。这种操作,其实是德国工业体系患上的慢性病。作为全球最大稀土消费国之一,德国每年83%的稀土直接从中国进口,剩下的17%还得绕道中国工厂二次加工才能用。更绝的是,中国掌握着全球91%的稀土深加工能力,从采矿到分离再到永磁体生产,整条产业链把德国汽车、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死死攥在手里。就拿Elmos芯片厂来说,这家专做汽车传感器芯片的企业,生产线上70%的检测设备都依赖稀土永磁材料,而这些材料90%来自中国供应商。但德国经济部显然把“安全优先”刻进了DNA。2016年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半导体设备商爱思强时,明明谈好了6.76亿欧元的买卖,结果美国情报机构一纸警告就让德国经济部当场反悔。理由是“LED设备可能用于核项目”——这逻辑就像说菜刀能杀人所以要没收菜市场的锅铲。尝到甜头的德国从此变本加厉,2020年修改《对外贸易和支付法》,规定任何涉华关键技术交易在审批前不得启动,违者最高罚款100万欧元。这次叫停Elmos收购,不过是把2016年的剧本又演了一遍,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德国连“核项目”的借口都懒得编了,直接祭出“半导体制造设备属于国家安全”的大旗。讽刺的是,Elmos芯片厂用的还是350纳米制程技术,这在芯片界相当于用诺基亚3310打电话——中国国内12英寸晶圆厂早就在玩7纳米工艺了。但德国经济部却像被烫到的猫,哪怕是过时技术也严防死守。这种神经质般的防备,在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时就演过一回:2016年美的以292亿元拿下库卡94.55%股权。当时德国政府还挺淡定,结果到2022年突然要求库卡剥离关键技术部门,理由是“工业机器人可能用于军事”。现在轮到半导体领域,德国干脆连“可能”都省了,直接给中企收购套上“原罪”标签。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派,根子还在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2024年欧盟拍板的这项法案,号称要在2030年把单一国家依赖度降到65%以下,可现实是欧盟90%的稀土加工产能在中国,本土连分离镨钕的技术都没有。但德国经济部倒是想自力更生,2025年砸了15亿欧元搞稀土替代材料研发,结果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无稀土永磁体”成本是传统材料的3倍。车企直接集体摇头。最后只能一边骂着“中国垄断”,一边继续从汉堡港卸稀土。这么一来,最苦的还是Elmos芯片厂的工人。这家工厂本来因为资金链断裂濒临倒闭,中企收购能保住300个岗位还带来技术升级,结果德国经济部一句“国家安全”就让所有人失业。多特蒙德市长气得直骂“这是杀鸡取卵”,可经济部官员却在听证会上振振有词:“我们不能让中国获得哪怕1%的半导体技术”。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稀土这玩意儿到底有多金贵?全球近九成稀土加工产能都攥在中国手里,像是大众汽车的电动车电机,得靠稀土里的钕铁硼才能转起来;西门子的风电扇叶,缺了镝元素就稳不住方向;就连博世的工业传感器,少了铕都没法精准传信号。毫不夸张地说,德国想保住“制造强国”的招牌,没这东西根本玩不转。就拿大众ID.4来说,每辆车的驱动电机需要3公斤钕铁硼,年产量要是50万辆,一年就得150吨钕铁硼。而中国一家企业的产能就能满足德国车企全年需求的三分之二,这种依赖程度可想而知。更绝的是,德国连稀土加工的技术都得看中国脸色。全球稀土冶炼分离技术专利,中国占了68%,而且中重稀土加工几乎被中国垄断。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折腾了十年,才把电机的稀土用量减少20%,成本却增加了40%。这次中国稀土刚到汉堡港,德国经济部就火速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这不是巧合,而是德国选择在中美博弈中走钢丝的必然结果。毕竟这种操作德国早有前科——2022年赛微电子收购德国FAB5芯片厂,谈了十个月,钱都付了一半,结果德国政府以“技术外流风险”为由直接叫停。当时,德国经济部部长哈贝克的理由是“保护德国的技术和经济主权”,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给美国递投名状。谁不知道,美国情报部门前脚刚给德国政府递了份“安全报告”,后脚德国就翻脸不认人了。德国的纠结在于,既想享受中国稀土的红利,又怕被中国捏住命脉。默茨访华前,德国车企集体喊话“稀土库存撑不过六周”,可转头就给中企收购案使绊子。这种矛盾在西门子歌美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边用着中国的镝元素造风电叶片,一边又把中国企业踢出德国北海风电项目。结果呢?项目延期两年,成本超支30亿欧元,最后还得偷偷从中国进口稀土磁体救急。德国经济部这次叫停收购的理由居然是“技术外流风险”,可被收购的那家芯片厂,生产的是200毫米晶圆,工艺停留在350纳米,这种技术中国早在十年前就玩明白了——中国现在有23座12英寸晶圆厂,能量产14纳米芯片,德国所谓的“敏感技术”在咱们这儿连备胎都算不上。更讽刺的是,德国政府前脚禁止中企收购,后脚就批准美国英特尔在德累斯顿建芯片厂,还倒贴90亿欧元补贴。这操作,活脱脱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德国的困境还远不止于此。为了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德国政府想出了个“曲线救国”的办法: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矿,再送到中国加工。结果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运到中国,加工完再运回德国,成本比直接买中国成品还高30%,这就相当于德国绕了地球一圈,最后还是得给中国交钱。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稀土牌打得游刃有余。202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同比增长18%,其中对德出口占比从12%提升到17%。可就在德国拼命进口稀土的同时,中国却在稀土深加工领域不断加码。比如,中国的钕铁硼磁体出口单价三年涨了两倍,而德国企业的利润率却从15%跌到了8%。德国的尴尬在于,它既想当“规则制定者”,又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支持”。默茨访华时,中国送了170亿美元的空客订单,可德国反手就给中企收购案泼冷水。这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心态,最终只会让德国在产业升级的路上越走越慢。毕竟,当你的电动车电机、风电叶片、工业传感器都得看别人脸色时,所谓的“制造强国”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这场稀土博弈的本质,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中国用二十年时间打造的稀土帝国,不是德国三五年就能撼动的。德国经济部的这波操作,看似是在保护技术,实则暴露了其在战略自主上的无能。当默茨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时,汉堡港的稀土集装箱正在被卸往德国各地,而德国芯片厂的收购案却在48小时内戛然而止。这种戏剧性的对比,或许才是对“德国制造”最辛辣的讽刺。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汉堡港的集装箱起重机还在吞吐着来自全球的货物,一艘满载稀土的货轮已悄然靠岸。这批上千吨的稀土,是中国在德国总理默茨专机起飞前就紧急审批出口的“特殊包裹”,却在抵达后不到48小时,遭遇德国经济部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的戏剧性转折。这场看似矛盾的“稀土外交”,背后是两个制造业大国在资源、技术与地缘政治间的复杂博弈。汉堡港的这批稀土,是中国为默茨访华准备的“见面礼”。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工业设备商西门子等企业,长期依赖中国稀土供应其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随着欧盟计划对关键原材料实施更严格的进口限制,中国选择在政策生效前抢运,既是对德国制造业的实质支持,也暗含稳定双边贸易的深意。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占其总进口量的68%,这种依赖关系让汉堡港的这批货物显得尤为关键。但德国政府的反应却像一盆冷水。经济部叫停的收购案涉及一家位于多特蒙德的芯片厂,该厂虽非尖端技术企业,却掌握着汽车半导体生产的关键环节。德国情报部门曾警告,若中企通过瑞典子公司完成收购,可能“威胁公共秩序安全”。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商爱思强时,就因美国情报机构介入而流产,当时爱思强的设备被无端猜测具有“潜在军事用途”。历史重演,暴露出德国在技术主权与经济利益间的摇摆。默茨的算盘其实打得精明。他此行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确保中国稀土供应稳定,避免德国制造业因原材料短缺停摆;二是借中国稀土筹码,向美国争取更多技术合作。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在德国国内引发分歧。大众、巴斯夫等企业高层私下抱怨,政府对华技术封锁可能迫使它们将更多生产线迁至中国,以规避供应链风险。而德国经济部则坚持“安全优先”,甚至计划扩大外资审查范围,将半导体制造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纳入管控。中国的应对则展现出大国定力。在稀土出口上,中国既没有因德国叫停收购而中断供应,也未在价格上设置障碍。这种“以德报德”的姿态,与德国部分政客的防范心态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中国对稀土的掌控力远超市场认知——从开采到提纯,全球90%的高端稀土加工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德国车企若想摆脱这种依赖,至少需要10年时间重建供应链,而成本将飙升300%以上。这场博弈的涟漪正在扩散。汉堡港的稀土货轮卸货后,部分货物被直接运往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工厂,用于生产新一代电动车电机;而另一部分则被德国科研机构买走,用于研发稀土替代材料。这种“用中国的稀土,造去中国化的技术”的矛盾场景,恰是当前中德关系的缩影。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德国叫停收购案的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却向中国抛出橄榄枝,邀请中企参与法国核能项目,并承诺简化审批流程。这种“德冷法热”的对比,让默茨政府陷入尴尬——既想维护欧盟技术主权,又不敢彻底得罪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你觉得中德关系未来会走向合作还是竞争?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先说说这稀土有多金贵。全球近九成稀土加工产能都攥在中国手里。德国想保住“制造强国”的招牌?没这东西,根本玩不转。大众汽车的电动车电机,得靠稀土里的钕铁硼才能转起来;西门子的风电扇叶,缺了镝元素就稳不住方向;就连博世的工业传感器,少了铕都没法精准传信号。要说这稀土有多重要,看看德国那些响当当的企业就知道了,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活儿都得靠中国来干,不是咱们攥着不放,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能摆在那儿。德国想保住"制造强国"的招牌?离了稀土根本没戏。大众汽车现在使劲推的电动车,电机里的钕铁硼磁铁没稀土做不出来;西门子那些转起来发电的风电扇叶,缺了镝元素就稳不住方向,风一大就得晃悠;就连博世的工业传感器,少了铕这种稀土元素,传信号都不准,机器咋能好好干活?这些可不是瞎说,都是德国工厂每天要用的东西。更有意思的是,咱们这边刚把他们急需的稀土送过去,那边就对中企收购芯片厂下了禁令,这次被拦住的是罗博特科收购德国ficonTEC公司的案子,这家德国企业专门做光芯片自动化设备,本来合作得好好的,德国经济部突然就以"国家安全"为由不让干了。可人家公司自己都不乐意了,说压根没给国防军供过货,这禁令纯粹是政治操弄,还要告政府呢,这就好比你家商店进了货,转头就把送货的门给焊死了,哪有这么做生意的?德国政府说怕技术外流,这话听着就虚,这些年他们从中国拿了多少稀土,支撑了多少工厂运转?就拿稀土电机来说,中德还联合建了研发中心,德国专家都来中国一起搞技术,怎么到了芯片设备这儿就成了"国家安全"问题?说白了就是既想天天用着中国的稀土,又不想让中国企业碰着他们的技术,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要我说,德国这是犯了糊涂,现在全球都在搞新能源转型,电动车、风电这些产业离了稀土根本玩不转。国际能源署都说了,到2030年中国还得占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这不是咱们垄断,是实打实的技术和产能优势。德国汽车业一年要用多少稀土?没有中国稳定供应,他们的电动车产量能上去?大众、宝马那些新车型怕是都得推迟上市。再说了,中企收购芯片厂又不是抢技术,是正常的商业合作,ficonTEC公司跟英特尔、英伟达这些大公司都有合作,人家愿意卖给中国企业,说明咱们给的条件好,能帮他们扩大市场。德国政府一插手,不光坏了生意,还寒了企业的心。以后谁还敢跟德国公司合作?说不定过两天他们又来求着买稀土,那时候该怎么回应?默茨总理带着代表团访华,说是要加强经贸合作,结果临出门前先来这么一手,这就好比上门做客,刚接过主人递的茶水,就说不能用你家的杯子,哪有这样的道理?德国企业心里也清楚,没有中国的稀土供应,他们的制造强国招牌撑不了多久,现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这么激烈,少了稀土电机,大众怎么跟特斯拉、比亚迪拼?其实说到底,稀土这东西就像工业的维生素,每天都得用,离了就出问题,中国能把稀土加工做到全球领先,是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果,不是凭空得来的。德国要是真觉得技术安全重要,更应该好好合作,而不是搞这种"既要又要"的小动作,你用着我的稀土赚大钱,转头就不让我的企业参与技术合作,这不是逼着大家都搞封闭吗?现在全球产业链早就连在一起了,德国的汽车零件、化工设备要卖到中国,中国的稀土、电池也要卖到德国,这才是互利共赢。要是一边享受着资源供应的便利,一边又在技术上设卡子,最后只会两败俱伤,德国那些依赖稀土的工厂,要是因为原料问题停了产,工人没活儿干,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说句实在话,德国这次的做法有点短视,咱们送稀土过去,是想好好合作,毕竟中德贸易额那么大,谁也离不开谁。可刚收到好处就变脸,这让想真心合作的企业寒心,希望默茨总理访华的时候能好好想想,到底是搞封闭对抗好,还是敞开大门一起赚钱好。要是总想着"吃饭砸锅",再好的生意也做不长久,稀土在咱们这儿,技术合作的大门也开着,但这种一边要资源一边卡脖子的事儿,谁也不会一直忍受下去,合作才能共赢,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稀土这东西,论储量不算稀有,但论加工技术,中国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从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矿山到赣州的分离车间,全球88%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更扎心:德国2/3的稀土直接从中国进口,剩下的1/3还得经过中国工厂的“二次加工”才能用。比如造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钕铁硼永磁体,德国车企每辆车需要2-4公斤稀土,而这些材料95%都得从中国港口装船运过来。更要命的是,稀土加工环节的“技术护城河”深不见底。欧盟虽然在2025年推出47项战略项目,号称要在2030年前实现本土加工40%的稀土,但俄罗斯专家直接泼冷水:欧洲的稀土矿品位低、开采成本高,而且缺乏从矿石到金属的全链条技术,就算挖出来也得乖乖送到中国提纯。德国舍弗勒公司倒是和挪威签了稀土合作协议,结果发现当地加工的永磁体成本比中国高30%,性能还打了八五折。这次稀土抢在默茨访华前抵达汉堡港,可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这批货物包含镨、钕、镝等关键元素,正好是德国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刚需”。更耐人寻味的是,货物清单里还夹杂着200吨镓和锗。这两种材料是制造5G芯片和雷达的核心原料,而中国刚在2023年对其实施出口管制,德国75%的镓、55%的锗都得从中国进口。这种“精准投放”直接戳中德国的痛点,德国经济部的一份内部报告承认,一旦中国切断镓供应,德国汽车电子和军工企业的生产线最多撑三个月。而就在稀土抵达的第二天,德国经济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了中企对埃尔朗根一家芯片封装厂的收购。这家工厂虽然不涉及最尖端技术,但掌握着车用芯片的封装工艺,直接影响大众、宝马等车企的供应链。德国能成为“欧洲工业心脏”,稀土在背后默默发力。大众集团的电动车型每辆需要3公斤钕铁硼永磁体,西门子的风力发电机每台消耗50公斤镝,就连博世生产的汽车传感器也离不开铽元素。如果断了稀土供应,德国汽车产业年产值将缩水12%,风电装机量至少倒退五年。更尴尬的是,德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瘸腿”短时间无解。虽然政府砸了47亿欧元扶持本土稀土项目,但巴伐利亚的稀土矿刚开工就因为环保问题被叫停,萨克森的精炼厂设备还得从中国进口。德国联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报告直言:“就算把全欧洲的稀土矿都挖出来,也凑不齐中国一年的加工量。”这次稀土抢运和收购叫停,其实是中德产业链博弈的缩影。中国一边通过出口配额控制稀土流向,一边在许可证里加了“最终用户条款”。德国企业如果把稀土转卖给美国,立刻会被列入黑名单。而德国经济部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既想保住稀土供应,又要摆出“对华强硬”姿态,于是祭出“国家安全审查”这招,既能给国内交代,又不至于彻底得罪中国。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德国的“去风险化”战略和现实利益在打架。默茨政府口口声声要减少对华依赖,但2024年德中贸易额反而突破3000亿欧元,中国连续八年稳居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83%的车企反对全面限制稀土进口,因为这意味着每辆车成本增加800欧元。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态度,让德国在稀土问题上陷入两难。这场稀土引发的风波,本质上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中国通过“出口配额+技术壁垒”的组合拳,把稀土变成了合规贸易框架下的战略武器。而德国的反应,暴露出西方“价值观同盟”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脆弱。当美国要求欧盟配合对华技术封锁时,德国却发现,自己70%的稀土加工设备还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更讽刺的是,德国经济部叫停收购的理由,恰恰证明了中国稀土的不可替代性。那家被收购的芯片厂负责人私下透露:“我们的封装工艺需要中国产的镓基材料,没有这些,生产线就是一堆废铁。”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博弈,最终让G7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大。当美国要求盟友配合对华施压时,日本、德国心里都清楚:在稀土面前,所谓的“盟友义务”,远不如产业链的现实重要。默茨的专机最终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时,汉堡港的稀土已经开始运往各地工厂。这场看似偶然的时间差,实则是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精心布局的结果。德国经济部的紧急叫停,与其说是对抗,不如说是对中国“稀土王牌”的无奈妥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稀土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割裂产业链的行为,最终都要付出代价。而中国手中的稀土牌,远不止这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