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31567

标签: 潜艇

南海潜艇坟场雏形已现,中国不沉航母再升级:西沙群岛海底化身智能猎杀区,用AI把美

南海潜艇坟场雏形已现,中国不沉航母再升级:西沙群岛海底化身智能猎杀区,用AI把美

南海潜艇坟场雏形已现,中国不沉航母再升级:西沙群岛海底化身智能猎杀区,用AI把美霸权埋进海底据《防务安全亚洲》9月5日报道,中国军事科学家在学术期刊上公布了一项研究,提出利用西沙群岛复杂的海底地形,打造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潜艇杀伤区。研究团队指出,南海西沙附近分布着大量海山与海沟,形成声盲区,这些区域能够让潜艇声呐失效。过去美国海军以潜艇的静音性能在太平洋称雄,但如果在这些声盲区中埋伏智能水雷,美军的隐身优势将被彻底削弱。报道认为,中国正把西沙群岛从不沉航母升级为深海杀阵,不仅掌握制空与制海的主动权,还将水下战场纳入拒止体系,若落实,这一趋势将改变南海的战略格局。智能水雷与传统水雷相比,新一代水雷结合人工智能与多传感器,可以识别潜艇的独特声纹、舰体结构甚至尾流扰动,只对特定目标发动攻击。这意味着它们不会盲目引爆,而是能够专门针对美军的潜艇,甚至航母打击群。西沙群岛的海底地形为它们提供天然掩护,使其几乎不可能被声呐提前发现。一旦进入伏击区,美军潜艇再安静也难以全身而退。这种精准杀伤能力将提升中国的防御层次。如果说此前西沙主要发挥的是空中和水面拒止作用,那么如果部署AI水雷,则将让它具备了水下攻防能力。由此形成的三维封锁体系,将空中战机、地面导弹与水下智能武器结合,真正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拒止区域。美国若继续冒险闯入,只会付出沉重代价。

震撼:潜深600米的核潜艇,原来是这样发射核导弹的?完全无视高水压!先烧一锅高气

震撼:潜深600米的核潜艇,原来是这样发射核导弹的?完全无视高水压!先烧一锅高气压的气, 把核导弹,从家里给他蹦出去!只需几秒!仅仅几秒!大海都来不及反应,他已脱离海面,向蓝蓝的天空,扑去。在空中,他的速度更快!快...
巨浪-3和巨浪-2外形、尺寸和细节上简直一模一样,就像巨浪-2重新刷了个新数字。

巨浪-3和巨浪-2外形、尺寸和细节上简直一模一样,就像巨浪-2重新刷了个新数字。

巨浪-3和巨浪-2外形、尺寸和细节上简直一模一样,就像巨浪-2重新刷了个新数字。但这就是军迷们期盼已久的巨浪-3。巨浪-2受射程限制,想要打丑国还要把094开到太平洋老远再发射,风险高、效率低、威慑能力有限,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洲际导弹。巨浪-2的射程始终是其最大制约。公开数据显示,这款以陆基东风-31为基础改进的潜射导弹,射程约7200至8000公里,这样的射程意味着搭载它的094型核潜艇若要打击美国本土核心区域,无法在南海等近海“堡垒水域”完成任务。南海虽水文条件复杂,海底地形多变,能为潜艇提供一定隐蔽性,但从这里发射的巨浪-2仅能覆盖美国西海岸部分目标。要打击中部或东海岸,094型潜艇必须前出至西太平洋,穿越美日层层反潜网络。那里有美国部署在关岛、冲绳的P-8A巡逻机,还有“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频繁巡逻,潜艇暴露和被拦截的风险极高。094型潜艇本身的设计也加剧了这种风险。其显著的“龟背”结构虽能容纳12具导弹发射筒,却增加了水下阻力和噪音,潜艇噪音水平约120分贝,在先进反潜技术面前容易被捕捉。每次前出西太平洋执行任务,潜艇需在大洋深处连续航行数月,艇员在狭窄舱室中保持高强度工作,既要规避敌方探测,又要确保导弹发射系统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效率低下的同时,威慑能力也大打折扣,因此巨浪-2并未被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洲际导弹。巨浪-3的出现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尽管外观与巨浪-2高度相似,但其射程据称已达12000公里。这一提升让094型核潜艇无需再冒险前出,仅在南海等受己方掌控的近海区域,就能通过北极航线或太平洋航线覆盖美国本土北部乃至华盛顿等核心区域。这种“以安全阵位实现全域威慑”的能力,让海基核力量从“象征性存在”转变为“实战化威慑手段”。搭载巨浪-3的094A型潜艇,在保持12具导弹发射筒配置的同时,延续了巨浪-2时代的弹体适配设计,无需对潜艇进行大规模改造就能完成升级。这种兼容性不仅降低了列装成本,还加快了部署速度。从技术原理来看,巨浪-3可能通过优化固体燃料配方和推进系统效率实现射程突破,虽未公开具体细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其已能与美国“三叉戟II”、俄罗斯“布拉瓦”等主流潜射洲际导弹在关键性能上对标。如今,094A型潜艇搭载巨浪-3在南海海域巡航,无需再面对前出西太平洋的风险。这种部署模式的改变,让中国海基核力量真正具备了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与陆基、空基核力量形成互补,构建起更立体的战略威慑体系。外观上的高度相似,掩盖不住巨浪-3带来的战略价值跃升,也让海基核威慑终于摆脱了“风险高、效率低”的困境。
阵风:歼10啊,你现在在天安门,只是负责拉烟?是不是这个意思?懂王:我5G都没

阵风:歼10啊,你现在在天安门,只是负责拉烟?是不是这个意思?懂王:我5G都没

阵风:歼10啊,你现在在天安门,只是负责拉烟?是不是这个意思?懂王:我5G都没全国覆盖,你5C已经全球覆盖了?湾湾:我有人潜艇都潜不下去,你弄无人潜艇是要玩神魔?各大网红:2.3亿人在线看直播(B站),流量要不要这么大?
阵风:歼10啊,你现在在天安门,只是负责拉烟?是不是这个意思?懂王:我5G都没

阵风:歼10啊,你现在在天安门,只是负责拉烟?是不是这个意思?懂王:我5G都没

阵风:歼10啊,你现在在天安门,只是负责拉烟?是不是这个意思?懂王:我5G都没全国覆盖,你5C已经全球覆盖了?湾湾:我有人潜艇都潜不下去,你弄无人潜艇是要玩神魔?各大网红:2.3亿人在线看直播(B站),流量要不要这么大?
终于搞清楚中国军工为何能迅猛崛起了,并不是技术突然逆天,也不是烧钱砸出奇迹,而是

终于搞清楚中国军工为何能迅猛崛起了,并不是技术突然逆天,也不是烧钱砸出奇迹,而是

终于搞清楚中国军工为何能迅猛崛起了,并不是技术突然逆天,也不是烧钱砸出奇迹,而是库拜盆地那200万吨锆矿,一举打破了原料枷锁。锆这东西在军工里头可不是小角色,它能扛高温,防腐蚀,还不影响核反应,所以核潜艇的外壳、燃料棒包层,还有高超音速导弹的燃烧室和热防护层,都离不开它。没有稳定货源,再好的设计也白搭。中国过去用掉全球一半多锆,但九成以上靠进口,主要从澳大利亚和南非来。要是人家一限供,研发生产就得停摆。库拜盆地在新疆塔里木北侧,那是个大荒地,风沙多。2018年刘兵团队开始勘探,先开车进外围,搭营地测初步数据。样品锆少,他们调整位置,继续钻。几个月后深入盆地腹地,发现旧河道有锆英石颗粒。加快钻探,取富锆砂层。矿埋浅,品位稳,开采不费劲。刘兵他们建三维模型,确认储量200万吨,可长期供货。过去都觉得锆矿爱在海边多,这次在内陆沉积区找到大矿,颠覆了老看法。有了本土锆,科研敢上高标准,生产线敢加速。发动机喷管、导弹导引件用上国产货,就能批量产,不再小打小闹。开采后选矿启动,矿砂分离精细。冶炼厂炼高纯锭,环保上尾矿回收伴生矿。产业链从矿到厂逐步连上,资源不靠外人,装备迭代快起来。中国锆自给率从低位拉高,进口依赖降,军工底气足了。这矿不光军用,民用陶瓷化工航空也沾光,成本低竞争力强。全球格局变,中国从买家变卖家,澳大利亚南非份额挤压,中国话语权涨。矿发现后,中国锆产量上台阶,自足能力强,国防项目顺溜。高超音速装备核设施用锆稳,费用省效能高。民用陶瓷化工新能源催化剂开发新路。国际市场中国从消费转向供给,澳大利亚南非压力大,中国地位升。刘兵还在地质局干,带新项目教经验。李益龙搞学术,出更多报告。团队散开但贡献在,推动工业基底牢。开发中工厂扩线,分离矿砂回收元素。环保排水防污染,全球锆价稳,中国谈判占优。军工测试导弹锆层扛高温,核棒壳耐腐,维护期长。资源库存足,应付断供。地质局后续查,刘兵巡视新点,李益龙析样。合作模式续,找更多矿。产业链全后,出口锆起步,船运锭海外。中国自给率高,少靠进口,体系稳。锆矿突破让军工链条通,技术钱砸才有底。过去瓶颈破,崛起有根基。全球锆格局重塑,中国握主动。未来军工更猛,资源保障关键。这发现不是终点,继续勘探需投资。环保技术并进,避免浪费。产业链优化,效率高成本低。军民融合深,锆用广。国际合作选,避冲突稳供应。中国锆话语强,影响大。
挪威突然宣布了! 2025年9月1日挪威突然宣布开始支付100亿英镑(约合人

挪威突然宣布了! 2025年9月1日挪威突然宣布开始支付100亿英镑(约合人

挪威突然宣布了!2025年9月1日挪威突然宣布开始支付10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860亿元)购买5艘超级护卫舰,这笔交易将成为挪威历史上最昂贵的国防投资,主要用于监视俄罗斯潜艇。挪威国防部长表示当前北欧安全形势是"二战以来最糟糕的",这句话分量很重,因为挪威在二战期间曾被德国占领,深知战争有多可怕。这片靠近北极的海洋,表面上风平浪静,水底下却一点都不平静,俄罗斯最新一代的潜艇近年来频繁出没在挪威附近海域,有时甚至悄悄接近北约演习区域,而挪威的海岸线,正好是俄罗斯潜艇进入大西洋的“必经之路”。新买的这批英国造护卫舰,堪称“潜艇杀手”,配备了最先进的声纳和反潜无人机,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北极海域执行任务,说白了,就是要让水下的俄罗斯潜艇“藏不住”。挪威这次大规模采购军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原有的老旧军舰已经退役,反潜作战能力出现缺口需要填补。二是作为北约成员国,挪威正在配合联盟的北极地区战略部署。三是得益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带来的巨额收入,加上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完全有充足的军费预算来支持这次采购。不难看出,整个北欧现在都在加强军备,瑞典、芬兰、丹麦最近也纷纷买战斗机、扩军队,一副“北极冰盾正在成形”的架势。挪威买军舰,确实事出有因,俄罗斯近年来在北极动作频频,任何主权国家都会感到警惕,但这个问题背后,是一个更难的悖论:越是买武器,是否就越安全?军备升级像一场“你追我赶”的游戏,挪威加强反潜,俄罗斯就可能研发更隐蔽的潜艇,或者也加大在北欧方向的军事投入,这样循环下去,紧张局势只会加剧。作为一个小国,挪威的选择其实不多——靠向北约是现实做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挪威并没有完全切断与俄罗斯的对话,双方在捕鱼、能源等实际利益领域,依然保持合作。这种“该强硬时强硬,该聊天时聊天”的策略,其实挺高明,真正的安全不光靠武器,也要靠沟通和规则,北极不应该成为新一轮军事竞赛的赛场——毕竟在这片极端环境下,人类共同的挑战应该是气候、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挪威一向擅长外交谈判与危机管控,也许它可以在扮演“北极守护者”的同时,也成为大国之间的沟通桥梁,战舰能守防线,但对话,才能守住和平。
台退役军官王志鹏发布一篇“模拟2025-2027台海兵棋推演”文章,分析解放军“

台退役军官王志鹏发布一篇“模拟2025-2027台海兵棋推演”文章,分析解放军“

台退役军官王志鹏发布一篇“模拟2025-2027台海兵棋推演”文章,分析解放军“围台”断气、断讯、断电“佯攻之策”,对解放军可能进行军事行动的部分,从危机乍现、冲突开始、事后复原三个阶段,阐述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状况。王志鹏的分析文章常在媒体上出现,比如2022年他讲座中讲解潜艇建造,指出一些设计问题。尽管一度有学位争议,但这没影响他继续输出观点。2023年11月,他发布那篇模拟2025-2027台海兵棋推演的文章,焦点是解放军“围台”策略,用断气、断讯、断电作为佯攻,分为三个阶段描述军事行动。第一阶段是危机乍现,从D日到D+7日,起因美国介入中国核心事务,引发分离势力行动。东部和南部战区联合在台湾周边划七个演训区,进行海空军演练。中央战区提供支援,阻挡外部干扰。三艘航母率战斗群在台湾东部外海部署,面向冲绳、关岛和巴士海峡,进行巡航。这阶段强调演习形式,避免直接冲突,但已形成包围态势。第二阶段冲突开始,从D+8日到D+21日,扩大兵力和区域,测试封锁效果。战略是前期围台,择机转攻。根据台湾防空识别区设封锁区,不先动手,等对方行动后再转为主动。指令下达后,联合部队切断海底电缆、破坏电力传输、摧毁天然气管道和储罐、击毁通信基站和军事油库。这些行动旨在瘫痪台湾民生和军事。如果台湾扩大战事,立即反击:用无人攻击机、长程火箭和短程导弹攻击西部机场、指挥系统和情报设施。后续波次打击评估后继续,用S-400导弹击落升空军机。在海峡南北端和港口布雷,设定14天时限。两栖和空中部队待命,准备登陆保障。第三阶段事后复原,从D+22日起,台湾军警体系保持不变,与大陆合作修复。根据协商,派部队援助,打击残余抵抗。这模拟反映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战则必胜”的思路,强调实力和智慧。王志鹏附了三张图示意图,说明演训区、封锁区和登岛行动。他的分析基于公开资料和经验,避免夸大,接地气地指出这些策略的实际可行性。文章发布后,军事圈和媒体热议,许多人转发讨论两岸形势。王志鹏没停下脚步,2024年出席研讨会,讲解海军进展,操作投影分享策略点。同年参与播客,谈潜艇经验。进入2025年,他增加线上视频,剖析区域冲突,用地图标注演习区。6月,台湾举办台海防卫兵推,虽没直接参与,但他评论报道,强调和平重要。夏季写新文,扩展模拟,加入装备数据。秋季接受访谈,阐述避免冲突的必要。他的作品持续影响讨论,推动理性对话。
美国为啥非要揪着南海不放?除了给我们添乱,更重要的是南海是我们战略潜艇的天然发射

美国为啥非要揪着南海不放?除了给我们添乱,更重要的是南海是我们战略潜艇的天然发射

美国为啥非要揪着南海不放?除了给我们添乱,更重要的是南海是我们战略潜艇的天然发射场。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之前的射程只有8000公里,如果与美国掰手腕,我们需要突破第一导链、突破宫古海峡或者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才能对其造成威慑,这样极大概率会被周边的日本、菲律宾等国发现。但是南海就不一样了,南海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水域,美国和其他国家虽然时不时过来刷一下下存在感,但是毕竟重兵把守,防卫森严。根据军事问题专家王云飞老师的判断,咱们的巨浪2改进型射程可达到11000到12000公里,也就是说咱们不需要经过西太平洋这片危险水域,只要在家门口的水下,就可以和超级大国掰手腕。对此美国心存恐惧,所以才频频到南海进行情报刺探、数据检测,表面上说中国违反国际法,与它国存在领土争端等理由,实则就是担心南海水下的战略重器对它的威慑力。这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美国的战略核潜艇游弋在世界各地,却要求别的国家乖乖站在大门口,岂有此理?
为什么说现代战争,任何潜艇在反潜机面前都没有隐身可言?因为再好的潜艇,其

为什么说现代战争,任何潜艇在反潜机面前都没有隐身可言?因为再好的潜艇,其

为什么说现代战争,任何潜艇在反潜机面前都没有隐身可言?因为再好的潜艇,其实也完全没有办法做到真正隐身,只要你动起来就会露出破绽。总有人觉得潜艇是深海里来无影去无踪的幽灵,但这个想法早就过时了,在现代战争中,潜艇所谓的“隐身”更像是一种在被发现前转瞬即逝的状态,而非绝对的不可见。潜艇最大的矛盾就出在它自己的核心使命上,为了发挥价值,它必须得动起来,可恰恰是这“一动”,就成了它暴露的开始,这就像一个天生的悖论,给它的隐身能力画上了一道无法逾越的上限。首先是声音,这是老生常谈了,即便今天的潜艇堆砌了各种尖端降噪技术,想做到绝对静默也是天方夜谭。只要螺旋桨在转动,机械在运转,就必然会发出声响。而另一边的反潜声呐,则在不断提升灵敏度,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噪音都能被精准捕捉。就算声音问题解决了,物理定律也饶不了它,一艘几千上万吨的钢铁巨兽在水下穿行,必然会搅动海水,留下一道看不见的“尾迹”,这和飞机划过天空留下航迹是一个道理。这道尾迹里,水的温度、盐分、密度都会发生极其微小的变化。这些细微的扰动逃不过反潜机上那些特种传感器的“法眼”,潜艇当然可以尝试通过各种蛇皮走位来减弱这些痕迹,但代价是惨痛的——航速和灵活性大打折扣,直接削弱了作战效率。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动就是废铁,一动就可能暴露。而反潜方,尤其是反潜机,玩的根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集成”的艺术,无论是固定翼巡逻机还是直升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空中作战平台,把各种探测器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之系统”。这套体系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声呐系统是它的耳朵,负责捕捉潜艇发出的任何声响。特种传感器是它的眼睛,紧盯水下那道非声学的尾迹。潜艇那个巨大的金属壳体,还会扰动地球磁场,这恰好成了磁异常探测仪的靶子,再加上红外感应、雷达扫描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构成了一张立体的探测网。这张大网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从不同的物理维度给潜艇“画像”,你躲得过声呐,不一定躲得过磁场探测;你规避了水文变化,雷达可能又发现了你的通气管。多种手段的叠加让反潜的成功率实现了指数级的提升。然而,这还不是最顶级的玩法,现代反潜的最高境界是把整个战场环境变成一个巨大的探测器,从被动的“猫鼠游戏”升级为战略上的“守株待兔”。具体怎么做?就是对目标海域进行持续不断地系统性扫描,这往往需要空中、水面甚至水下力量的协同作战,他们的目的远不止是找到眼前的某艘潜艇,而是在给这片海洋建立一个无比详尽的“背景数据库”。就像美国在南海等关键水道部署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采集全面的海洋环境数据,搞清楚在“正常”情况下,这片海的水文、声场、磁场是什么样的,这种对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积累一旦完成,就等于布下了一个天衣无缝的陷阱。当这片海域的背景数据被完全掌握后,任何一艘潜艇的闯入,其自身携带的声学、水文、磁场等所有物理签名,都会成为这片平静背景下的“异常信号”,反潜力量不再需要大海捞针,而是可以根据警报,对异常区域进行精准的集中追踪。这种预先布局,在冲突爆发时,就是决定性的战略优势。所以,结论已经很清晰了,潜艇因其运动本性,无法抹去自身的物理签名;而反潜方则通过一个多模态的感知网络,系统性地捕捉这些签名。最终,最高层次的对抗,已经演变成了对海洋环境信息的战略控制。潜艇的“隐身”神话早已破灭,在今天这个日益透明的战场上,它的生存之道不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看不见”,而是在一个被严密监控的玻璃鱼缸里,如何利用各种手段,让自己被发现的时间,晚一点,再晚一点。